联系客服 意见反馈
TOP
12个不容忽视的微博微信营销小细节(上)

知识分享 / 2014-7-19

做新媒体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些细节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信任驱除


好友之间背后的信任背书,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追随一个帐号去点击、下载、购买、讨论某个现象、事件,对于信息流动、分享、转化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丧失信任时,起到的反作用也会更加直接和干脆:当一家企业只是生硬地在社交网络中发布信息,人们对于这家企业、这条信息的信任尚没有来得及建立,因此不会有所行动。或当企业没能达到自己的承诺、提供优质服务时,尽管信息仍在流动,但已然转变成了批评。

这时,更坏的结果或许接踵而至。这并非不可能,就在本文发布之时,一家利用微信营销获得早期部分订单的穿戴式设备创业公司,因为迟迟无法普遍交货、前期到货用户发现产品瑕疵太多等问题,而在微博微信中遭致了如潮般批评。信息有其自然生命力,蕴含的情感容易激发更大的连锁反应,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不会小。

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信任驱除”,分别以对广告信息的视而不见、对帐号的取消关注、对信息的屏蔽、对品牌的嘲讽等现象来呈现。不管是信息,还是帐号本身,都面临着信任机制带来的自我清理。如果一个帐号整天在微信中向自己发布骚扰广告,人们对他采取的做法只有一个,就是删除或拉黑,企业或品牌则会被给予“差评”——将垃圾信息从视线中驱除出去、将品牌从自己的信任名单中删除掉。这种清理机制会直接制约许多广告、营销的行为与效果,有效地维护着用户的好友圈子。在文中,我们还将陆续谈到信息过载、互惠行为建立起来的弱关系公众帐号打开阅读持续下降等现象,都是信任驱除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值得留意的是,信任貌似虚无缥缈,却是社交网络中的基础所在。前Zynga中国区总经理田行智对此提到:许多产品的用户召回,往往也是通过社交网络来进行,一旦失去信任,即使用户回来也会迅速离去。这时,信任成本反而高不可攀。


二、新的不平等


当媒介权力开始返还给普通用户,及由他们所发出的一条条细碎的信息时,在关系链中的信任背书推力下,遭遇变化的不仅仅是媒体或者说信息、资讯的阅读本身,还有敏感的企业,如他们一直致力塑造和维护的品牌、下载、购买等与信息传播紧密相关的行为或结果。

在过去时间里,企业习惯于通过有限数量的媒体做好公关、广告等传播行为,就足够简单而有效地塑造品牌,并将之和销售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到今天,用户的时间与注意力进入到“粉尘”一样的朋友间聊天、互动行为中时,过去的行为模式就不可避免发生改变。这给企业带来了和媒体同样的困惑,只是,这种困惑远比媒体复杂的多。

任何一家大型机构和企业、知名品牌,和普通用户一样,在社交网络中都只是帐号与帐号的平等存在,即便这个帐号再大,收听/关注的订阅、粉丝再多,依然只是一个有着局限性的帐号,而无法进入普通用户的时间与分享中。且由于每个人好友范围、关系链都不同,导致他们看到的世界与接收到的信息都不尽相同,也导致他们的沟通与讨论无法被企业所感知——尤其当沟通平台是私密社交网络(比如微信)时,不管是赞扬还是关于投诉批评,都将企业隔绝在外。一方面因为不是用户的好友,企业对这些批评茫然无感知,无法做出有效回应。另一方面,不慎的回应,会对企业和品牌造成巨大伤害。这反而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平等”,即企业苦心塑造维护的品牌,在用户评论中可能轻而易举就被瓦解——尤其是当服务瑕疵、产品瑕疵引发的民众批评铺天盖地而来,充斥在各大社交网络中时,这种结果很可能发生。这和过去普通用户在企业和机构面前容易被忽视的“不平等”截然相反。

当然,新的环境也为新兴品牌崛起提供了广袤的空间,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小米手机都是此中翘楚。帐号与帐号的平等沟通,用户与用户的口口相传,足够迅速奠定起一款新兴品牌的市场地位。这为同行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借鉴:即如何在媒介权力变化、碎片沟通的今天,通过一个合适的形式来搜集汇聚散落在每一位用户手中的权力?

 

三、自助激励


产品和应用中,微信推出的“打飞机”游戏受益炫耀心最为典型。在分享中,对于积分、排名的变化,引发了其他好友互相竞赛,推动了这款小小的游戏在一周内即成为业内最火的轻娱乐游戏。

 


我们看到,通过这款游戏分享出来的信息,用户在自我寻找、发现属于自己的激励。今天业界大部分游戏,激励多是系统给出,如获得多少金币、升多少级、获得什么装备等等,打飞机中分享出来的信息则有些不同:你总分打了多少,我在好友中排名多少,他在一个有限时间内获得了多少分,每个人开心的标准都不同,找到的激励点也都不同,每一位用户都能在分享的信息找到自己的快感。

社交,将游戏提供的统一、即时激励,与用户自创造、分享互动融合在了一起,催生出了新的“自助激励”现象。企业只需创造一个场景,让用户自己去发现和寻找。往往,自助激励不仅能扩散信息,在转化注册、黏着留存上也有不俗表现。

四、自娱现象


在社交网络中,自助激励常常被另外一个现象牢牢掩盖住,就是自娱现象。充沛流动的信息还因好奇八卦之心,所谓八卦之心人皆有之。自娱现象多指人们在消费某一事件时,围绕相关信息展开各种改编、创造的行为,由于总是伴随着戏谑、八卦,更像是一种消遣娱乐。

前述提到的央视“3·15”晚会引发的公众关注,就有许多网民自发创造了带有“大概8点20发”的微博内容,类似反应在更多热门事件中见到,不论正面负面。如“国足1∶5惨败泰国”事件中,这样的信息被球迷改写成诸多版本,并被媒体进行了报道。


“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各位领导好,我们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队,十分热爱踢球,自认为水平粗烂,与国家队相当,能为国足提供良好的热身机遇。特在此约战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望近期在西外情歌球场进行热身比赛,若打平或输球愿承担国足此行一切费用!请复函!”

当媒体报道北京五道口的二手房价最高报出10万元一平方米的新闻之后,公众开始将五道口调侃为“宇宙中心”价位,纷纷对这一现象进行娱乐化创作。到2014年3月份,台湾一教授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称内地居民吃不起“茶叶蛋”,更是激发了大众的娱乐细胞。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疯传的热点背后,都有这样的自娱现象伴生,所需土壤非常简单:一个热点事件或可以成为热点的潜质、简单加好玩的槽点、可快速和低成本地进行再创造。就能够引发朋友间的调侃讨论、自媒体分享,或者是大批传统媒体跟进报道。

在2014年之前,自娱现象在社交网络中更多作为热门事件的辅助现象出现,直到这年春节,微信“抢红包”创下了一个新的尖峰,开始深度影响完全不一样的领域。春节前夕,财付通产品经理推出了一个“新年红包”公众帐号,用户可以在其中绑定银行卡,包一个数字红包发给亲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产品,激发起了无数用户在春节期间,乐呵呵地在微信中发和抢红包。

在微信朋友圈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围绕红包而衍生出来的小故事:许多红包微信群迅速被建立起来,一些“土豪”纷纷被邀请加入;在群内,接龙的游戏也开展了起来,手气好的用户被要求接着发下一个红包,一个大群一天之内甚至发出几百个。有女孩子干脆拉群,将各自男友拉进来,“挖掘”来自他们的红包。当年春节,抢红包成为了线上全民娱乐之一。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50个红包最快在1.7秒就被抢空,最高一人一天抢走800个红包。参与其中的人,并没有多少在意每次抢到的几元几角,更多将之作为一个轻松的娱乐,不管是在线下亲友聚会、拜年过程中,还是在消耗春节中大把空出的无聊时间,“抢”和“发”之间都是一种娱乐。

 


在这种自娱现象中,微信红包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用最短的时间迅速扩散到了大众面前,如果采用传统市场手法,或会需要数年之功。

天索互动营销机构是由一群拥有着实力强大的技术研发、创新精神的设计专才及思维活跃的营销策划团队组成;
专注于高品质网站视觉设计以及程序开发的服务机构,服务包括网站设计平面设计网络推广品牌形象电商策划运营等各领域。
分享到:
 
Website Design & Power by
Teamsoo Interactive